中国足协近期针对中超联赛中几起争议判罚进行的公开评议,再次将自己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其公布的评议结果,在众多球迷和专业人士看来,不仅未能澄清疑惑、统一尺度,反而因其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和标准上的双重性,显露出在处理关键判罚时的业余与智弱,严重损害了联赛的公正性和权威性。
其中最引人诟病的,莫过于对上海申花外援马纳法疑似手球一案的认定。评议组认为其手臂处于“自然位置”,不构成手球犯规。此结论看似援引了规则,实则经不起推敲。在现代足球的高强度对抗中,判断“自然位置”本就极具主观性。更关键的是,此次评议与此前多次类似情况下的判罚尺度存在显著差异,给人一种“为不判而找理由”的强烈观感。这种处理方式,无异于将裁判自身的责任甩锅给规则条款的模糊性,是一种典型的逃避和卸责行为。规则的公信力建立在执法的稳定与统一之上,如此灵活变通的解释,只会让各队无所适从,让公平竞赛沦为一句空谈。
而与马纳法案例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对北京国安球员李可相同性质动作的严厉认定。评议组明确指出李可在禁区内的类似手臂触球动作应为手球犯规,应判罚点球。两起事件在瞬间的肢体形态、运动轨迹及主观意图上并无本质区别,但最终的评议结果却南辕北辙。这种“双标”评判,无法用技术理由来解释,其背后折射出的或许是对不同球队、不同球员采取不同尺度的潜在倾向,这是最令公众感到失望和愤怒的根源。公正的竞赛环境,首先要求管理者对所有参与者一视同仁。
此番足协评议,非但没有起到答疑解惑、平息争议的积极作用,反而因其逻辑的混乱和标准的摇摆,进一步激化了矛盾,引发了更大的信任危机。它暴露出我们在联赛管理和裁判队伍建设上仍存在深层次的问题:从裁判员临场业务能力的欠缺,到评议机制本身公信力的不足。
要打破这一困境,足协必须拿出真正的决心和勇气。首先,必须建立并公开一套清晰、统一、可操作性强的判罚标准细则,让所有俱乐部和球员对何种动作会被处罚有明确的预期。其次,应引入包括国际级裁判专家在内的更广泛、更独立的评议团队,避免闭门造车和内部循环论证。最重要的是,必须坚持“同一尺度”原则,对所有球队、所有球员一碗水端平,用每一次经得起推敲的公正判罚,逐步挽回已然流失的权威与信任。
联赛的健康繁荣,根基在于公平。若管理者自身智弱且标准飘忽,那么中国足球的前行之路,必将充满更多的争议与坎坷。